公益的本质,是为了唤醒人的善心
一滴水,可以说微不足道,但它可以滋润一颗小小的树的种子。因为有了更多的水滴,终于使树的种子发芽并长成了参天大树。一颗善良的种子,因为有了更多的善良的人在不停地给它浇水,所以那棵善良的种子也能发芽并长成了参天大树。
作为一名义工,曾经被问及一个问题:你是如何看待公益和慈善?随着义工经历渐渐丰富,我发现了两者的差距:公益和慈善都需要钱,但是公益在于参与,在于点点滴滴行动的叠加,需要付出时间、激情、智慧等;慈善在于给予,偏物质为主。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去做慈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公益。值得主意的是,两者做本质的区别在于:慈善是给出自己的善心,而公益在于唤醒更多人的善心。
我们认为,做公益、做慈善都是做人生一辈子中最大的一种福报。自2008年以来,我们发现在公益的路上,有很多志同道合的同仁,他们一直在参与,一直在体验,一直在改变自己、影响别人。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曾经辩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相比以前粗浅的认知,如今王阳明心学体系给出了最佳答案:“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科技社会,“格物致知”成为人们人格修炼最重要的手段。
公益的职责就是真正去唤醒每个人内心的闪亮,激发善意。2008年的一次偶然机会,顶固董事长林新达先生发起捐建云南镇雄顶固希望小学。学校正好处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的交界处,离攀枝花很近,离成都的直线距离不到300公里,2008年5·12地震那天,由于捐建的学校旧舍已经拆除,避免了学校300多名师生免受灾难。512地震第三天,林总接到当地政府教育局局长致电感谢:“很感谢你们,没有你们这次(捐助),这300名师生都有危险,因为当时拆的那所学校本来就裂缝很大,雨下大了就会坍塌。”
自此,顶固走上了一年捐建或修缮一所希望小学的公益之路。一年一个站点的坚守,我们顿悟: 你改变了,周围就会改变。但是周围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你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名义工,公益的召唤之下,我们需要用实际行动把更多人的善意和善心给唤醒,这也是顶固公益的初心。
▲顶固第九所希望小学即将落户陕西
如今,顶固“一年一所希望小学”的善流,已经把政府、企业家、媒体、志愿者等都吸引进来,形成了“善”的磁场。在这个“场”里,每个人都在发生变化,良性循环。
世间的美好,始于每个人的改变,显化于每个人参与公益点滴的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