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本色,致敬“匠人”
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沈复
坚持,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日本人的特点里面就有匠人这一说法,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一件事。盐野米松,1947年1月1日出生于日本秋田县角馆镇。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部应用化学科毕业后,曾用三十年时间遍访日本各地手艺人,用手艺人的语言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技艺,后连续十几年走访中国各地,探究中国手工艺的渊源以及当代日本手工艺对其的传承。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十几年前,盐野米松便走访了包括江西景德镇、云南、江苏、山东、北京在内的大半个中国,意在探究中国手工艺的渊源以及当代日本手工艺对其的传承,之后回国整理出版了《中国的手艺人》一书。此后的几乎每年秋天,他都要到中国的土地上走走,见上七八个手艺人。
在中国,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在宜兴采访过一个叫徐秀棠的工艺美术大师,做紫砂的。盐野米松1999年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在手艺传承上就已经建立起回归传统的师徒关系,非常了不起。还有山东高密一个剪纸的手艺人是个文盲,但却会剪好多漂亮的汉字。后来盐野米松在梳子工厂采访了一个做梳子的老头,问他退休以后你还继续做梳子吗?他说:“才不会呢,我在路边上卖菜都比这个挣得多。”还有在潍坊采访做风筝的杨师傅,当时我问:有没有考虑过这个手艺怎样传承下去。他说:“那是政府考虑的,不是我考虑的。”这些手艺人,虽然职业都不一样,但从他们的故事中都能了解一点中国,已经中国人对职业的态度。
对一份普通平凡的工作倾力投入
职业本身并无优劣。同样是做寿司,有人只能支一个路边摊,小野二郎却可以让寿司通过米其林三星的评鉴,并且使做寿司的过程透露出禅宗文化精神;同样是做清洁工,有人“点到即止”,新津春子却可以成为国宝级的工匠,打扫出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
职业贵贱说到底是由职业者本身所决定。职场人如何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工作,让平凡的工作发光发热?这里借鉴一个在行为经济学里面常用的“宜家效应”。行为经济学家艾瑞利在《不理性的力量》这本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例子:他家买了一组完全DIY的宜家书柜,结果等到搬家时,其他多贵的家具都不想带走,唯独那组廉价的宜家书柜却舍不得丢下。这个宜家效应的故事道出了人类的一大心理特质就是格外珍视自己付出的心力,对投入过的事情更有感情,更容易树立正面的态度。那么我们把这一特质复制到职场里,想要让自己重视本职,应该鼓励自己对工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匠人”升华“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一个红木衣柜、一个艺术五金件、一扇门、一种顶固人的职业精神,精雕细琢,细细打磨其中透露着手艺人那匠心的灵魂。行家本色,致敬“匠人”。面向未来,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关注发现并超越客户的体验满足需求,是每个有中华情的企业要做的,更是顶固实现“顶中国企业之脊梁,固华人世界之尊严”、铸就民族品牌梦想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