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个大写的直男,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收拾不好的衣服
“租房的时候,我想:这租来的房子,衣柜不够,咋收拾。
日子得过且过吧。
女朋友要来家里时才猛然觉醒,整屋都是衣服,还有散乱裤兜里的耳机线,翻开一层还有一层,确实够乱。
突然来了劲要收拾。也花了五天,才收拾好。
竟然花了五天!五天的下班时间!能多泡几个吧啊!
本来收拾好了,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干净、条理。
结果,10天后,打回原形。
宝宝真的很努力了,但宝宝做不到呀~~
自从后来跟她住一起,
我们家的衣服再也没发生散乱的灾难。
没有满屋的柜子,也不是什么事儿。
功劳当然都是老婆大人的(此处献媚表白大人)。
现在看来,当初认为有柜子就不会乱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关键还是生活习惯的系统布局。
把握了衣服的关键点,就掌握了衣服收纳的节奏。
我们家并不小,但都喜欢一回家就摊上床。
做些很健康的事情,比如看书啦,看电视、电影啦,
反正就是想躺一会啦。
我们在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
但我们俩都有一个习惯,回家第一件事,必须先洗澡,换了干净衣服再上床。以前我为了方便,都会把洗好的干净衣服扔到床上,或者床边的沙发、地板上。这样出门也可以马上穿好就走。
基于这个生活习惯,我们家的床上生活区布置成这样子:
▲伸手拿书,出门穿衣。不但衣服,所有的书本、遥控器、光盘,都不会乱糟糟了。
所谓日常收纳,大概就是这样。每天完全用不着想收纳的事儿。把生活习惯与收纳融合在一起,你的生活就是收纳,生活就是条理,生活就是品质。
家居生活是活动的,梳理动线,才能兼顾收纳。
家里主要的活动区在床上,但与床连接的线路,从进门开始就发生了。
首先,我们要**洗澡。
脱下来的衣服,并不都是要换洗的。以前,客厅的沙发、餐厅的椅背、阳台的架子,都是它们的滞留点。如今,它们有个我想起就满意到偷笑的固定安置空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里收纳有没有条理,玄关一眼定生死。
家庭生活有太多的东西是不能直接收拾起来的,我把它们定义为半活动物品。就是介于收纳与使用之间的物品。
玄关就可以作为一个中转站,或者缓存空间,把半活动物品安置起来。
条理变得如此简单。
不要忽略次活动区,往往牵一发动全身。
我们爸妈偶尔来小住,她的闺蜜,或我的好友也会过来小聚。但我们都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圈,平常也不希望被打扰。这种偶发的生活空间要怎么纳入系统,他们的临时衣物怎么安置?也是不能忽略的空间:
▲除了我们的房间,其他三个房间,其中一个布置了榻榻米,无论她闺蜜或我兄弟过来,我们都可以分别陪同,彻夜海吹胡聊。床头布置拉门式衣柜,方便快速摆放临时衣物。
另外两个房间,除了床头衣柜,为了老人方便,都布置了墙面掩门柜,并且床底就是收纳抽屉,习惯蹲着还是不想弯腰收拾,都可以轻松实现。
提升生活品质,从第二个生活中转站开始。
主卧很大,但由于生活习惯,我们把床的区域浓缩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
剩下的一大块,被我们分隔出来,做了衣帽间:
▲安排生活动线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怎么排,都有一个出门打扮的环节。
把这个环节安排在卫生间?
换装不便。
把这环节安排在卧室?
搭配不便。
这个时候一个衣帽间就可以完美解决。我称之为我们的第二生活中转站,除了玄关以外的中转站。它也是极大提升我们生活品质的。
无论外界聚散离合,家也理应安稳舒适。
家庭生活见证着我们生活的太多美好时刻,
因此不应疲于应付收纳而糟蹋了你值得的生活,
也不要因为任性生活而失去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学习一下这位直男和女票的生活习惯系统布局,
在哪个房子里都可以像生活一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