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再大,也不过有人等你回家
你在干什么?我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我不知道。
我是在等待我的戈多,我却真的不知道他会什么时候来。
他告诉过我,他会来,让我在这里等他。
我答应他,等他。
我毫无指望的等着我的戈多,
这种等待注定是漫长的,
我在深似地狱的没完没了的夜里等待,
生怕在哪个没有星光的夜里就会迷失了方向,
开始是等待,
后来我发现等待成为了习惯。
——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
在塞缪尔·贝克特的这部著作里,戈多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他从未出现,却一直都在。人们一直在等,“等待着夜,等待戈多,等待着,等待着。”《等待戈多》更像一个启示录: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
“等待”是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话题,就像《朗读者》里所说:“等待是和未来交换能量的过程,我们等来希望,也可能和幻灭苦苦斗争。”但无论如何,一切等待,皆有意义。
等待之大,可能是为一种使命。
年少成名的张一山,在《家有儿女》之后,曾用很长时间吸收和成长,等待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大学四年他几乎没有拍戏,他说,“我读的书太少,看的电影太少。”他在等待中积蓄力量,直到《余罪》的到来,全面爆发。
整整五年封笔的阿来,终于迎来了人生使命的《尘埃落定》。又经过四年的默默等待,这部作品才付梓发行。他说,这是冥冥之中的使命,“上天让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超然其中,又超然物外。”
等待之小,也可能只是一种常态。
我们也在等待成长,等待爱情,等待一个生命诞生,等待每一次新的出发……
然而世界再大,等待再多,也不过有人等你回家。
在人潮人海的街头发呆,但一想到等你的人,心里忽然就有了期待;凌晨三点的夜纵然冷酷,但爱人一句“等你回家”,胜过了千言万语;在外漂泊久了,习惯了异乡的一切,却依然放不下远方的那个家和等你回家的亲人……
在我们的生命中,千万次等待,只为了归来。
那些因为等待而格外美好的日和夜,藏着对家的坚持和热爱。
来自塞纳河岸浪漫灵感的沙发,等待记录生活的每时每刻;琥珀色书桌上的斑驳树影,属于窗外等待我们成长的那棵树;巴洛克或者洛可可的华丽笔触,似乎在等待一场旷日持久的爱情。
那些或曲或直的线条,呼应我们灵魂的凹凸,收藏着温存的记忆;优雅温馨的餐厅,现代又古典的餐桌椅,等待一场久别重逢的家庭聚会;镂空指环装饰的迷人小桌,静默无言,等待主人,赋予它更多戏剧性。
等待里有时间的珍酿,
有爱和美的果实。
越读你,悦懂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