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洛士定制家具愿你端午安康!!!
我们的年代 我们的端午
美洛士愿你端午安康!!! 时光如溪流里的水,流逝得如此之快,一个转身,不知早已流走了多少。转眼间,端午节又到了。到了“大人们”忙碌的时候,这情景是我孩提时最深切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里,满屋飘着粽叶的清香,门上插上绿绿的艾叶、各个门角落里插上一支“大香火”,红红的咸蛋,还有腌制好的猪肉、虾米。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不停的忙碌着,把洗净的糯米放在脸盆里很是娴熟的包着,一旁的我也葫芦画瓢学着母亲的样子来包粽子,但就是没一个包成功的粽子。
其实,任世间时间流转,无论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提到端午节,人们总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背后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对亲情的浓浓牵挂和对亲人的爱。
60后端午印记:劳动中的“美味”
60后的童年生活就是伴随着妈妈起早摸黑的农村生活和劳动开始的。妈妈总有做不完的事,每天要到生产队里拼命干农活,收工以后,还要种自留地,洗衣服,烧猪食等等。
在某个晚上,默默无闻的妈妈会一个人包一大锅粽子,然后再锅里放上几只鸡蛋。那时候的粽子没有这么多花样!除了米粽外,就是黑豆粽子,当然还有“五黄”。待明儿上工的时候带上一个粽,能顶一天不饿。
70后端午印记:沾着白糖的粽子
作为70后,他们是紧跟改革开放脚步成长的一代,节日里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节味。”这是70后对端午节描述最多的形容词。的确如此,相比60后,70后是最为开心的。
大喇叭裤,录音机,电影,那是老一辈无法想象的。当妈妈和一群阿姨在包粽子时,70后就在旁边和小伙伴们一起比赛“滚铁环”。当听“粽子熟了”,一个个奋力的挤到最前,然后拿上一只粽子,站在家门口沾着白糖吃。
80后的端午印记:盐蛋网、红头绳
作为80后,记忆中总能想起母亲为我们做好盐蛋网和各种颜色的绳子。在端午那天,母亲会微笑着把一些色彩鲜艳的丝线搓成一股绳,颇为郑重地系在我们的手臂上(这期间是不允许我们说话的),声称它可以让我们避开疾病和蛇蝎类毒虫的伤害,为我们带来一年的好运气。
尽管对此我半信半疑,但依然会喜不自禁。再吃上妈妈包的粽子,那味道!依稀记得!
90和00后的端午印记:只剩下吃粽子的念想
“端午节是怎么过的呀?”问题一抛,90后、00后的孩子们基本反映就是吃粽子!吃粽子!吃粽子!在90后、00后的孩子们心目中,端午节只是一个传统节日,但从没有很正式很隆重地过过这个节,留在他们记忆中也只是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小片断。
时代的变迁,现在的端午节少了许多我曾有过的记忆,市场经济代替了计划经济,人们的生活不再如同以前那些时代,丰富的物资让现在的孩子不用等到过节就能吃到节日里才有的东西,只是端午节的习俗慢慢在淡化,孩子们也不再有迫切等待过节的心情。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母亲包的粽子,它的味道,它的深情,它给儿女的爱从未在我的记忆里抹去,到今天我还在享受着这份深情的粽子。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