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骏传媒】池芳旭:劳卡要建一个年产值达30亿的智能工厂
一对一人工客服
在线解答加盟疑问
- 预约考察
- 咨询费用
- 了解区域
- 开店选址
在2017年劳卡经销商大会上,劳卡制造中心总监池芳旭和劳卡德国顾问厂长卡劳斯提出:“2017年我们将全力建造劳卡清远全智能化新工厂,一个产能将达30亿的全球一流生产工厂。我们将针对经销商反馈的问题进行系统完善,专注产量和智能的提升。”这消息一出,立马引起行业广泛关注。
劳卡缘何要建智能化新厂?新厂有何优势?人才如何培养?带着这三大疑问,笔者在一个春雨湿芳菲的春日,专程拜访了劳卡制造中心总监——池芳旭。
劳卡制造中心总监 池芳旭
为何要建智能化新厂?
池芳旭介绍,早在2013年,新厂规划已经提出;2014年确定地块;2015年进入整厂规划阶段;2016年年底开始进入基建阶段;预计2018年4月上生产线,8月正式投产。整个项目前后投资达10亿,全部投产后年产值能达30亿。
光是从这一连串直观的数字,就足见劳卡对生产后端智能化改造的决心。劳卡在生产设备上也一直很“舍得”,敢为人先。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资金周转不算宽裕的劳卡也不惜斥巨资在行业首创信息化工厂。经过13年的发展,劳卡一直在实践中摸索行业最高效、最科学的生产组织模式。
说起新建智能化新工厂的出发点,池芳旭指出了行业3大痛点:
其一,目前单机效率和产能都很高,但整条生产线连接后效率并不理想,没达到1+1>2的效果。在池芳旭看来,这个行业的智能化从2008年就懵懵懂懂地开始了,特别是在智能拆单、板件标签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前后端软件对接和整条生产线的连接上还处于摸索阶段,距离理想状态还有段距离。
其二,物料供应链效率低下,没能很好地配合前端生产。劳卡新工厂除了设备连线、改变生产组织方式、减轻员工操作复杂程度外,还会着重对不可控的供应链进行调配,确保物料供应及时,进而保证交期。
其三,对人的依赖程度还很高,没法保证产品交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劳卡新工厂会进一步降低员工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对员工的依赖。
除了解决痛点之外,兴建清远智能化新工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定制家居行业高速发展,劳卡目前的产能远远跟不上订单的增速,急需提前布局。
新厂有哪些突出优势?
近几年,工业4.0一直很火,智慧工厂也成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的一大噱头。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落到实处的都大打折扣。但劳卡这一次,却是**实弹。在专访中,池芳旭重点介绍了新工厂的6大优势:
1.整合供应链及内部生产流程。“新工厂会着重供应链整合。一方面,在订单执行过程中,供应商能很清楚地接收到我们的指令,并与工厂开料进程无缝对接,高度调配,提前准确知道物料什么时候要送达,然后根据时间节点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化,钻孔、封边、分拣、自动包装等各工序也可以无缝对接,有效串联。”池芳旭介绍,新工厂的打造会深挖ERP系统的信息对接,实现物料调配透明化,并执行物料计划,按照计划指令清晰有序地执行。
2.提高生产智能化。新工厂在智能设备的运用上相比之前会实现质的飞跃。通过设备连线、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以及设备的整体升级,大大提高生产的智能化,降低现场员工的操作复杂度,改变以往一半人工,一半自动的状态。
3.提高交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借助先进设备的稳定性和智能性,降低对员工的依赖,从而大大提高交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接收到一个订单,我只要下开料指令,就能准确配送到机台,经过多道工序最终流到成品仓,然后对接物流,配送到客户手中。”在池芳旭看来,这一优势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因为截至目前,交期波动性大的问题依然是令众多定制家居企业十分头疼又束手无措的问题。
4.降低出错率。整体设备连线后,减少了人工转换操作的环节,进而减少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出错点,让生产线更加简单,更加稳定。更重要的是,由于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的环节,可以更好地把控出错率,降低波动幅度。
5.缩短交期。全智能化工厂投产后,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交期能大大缩短,大规模快速定制指日可待。池芳旭解释道:“我们这个行业基本都是两班倒,从计划开料这一刻开始,基本三个班次后产品就能出来。”
6.降低物流破损率。除了以上5点优势外,池芳旭还提到了一个常常被忽视的行业痛点,那就是物流破损率居高不下。池芳旭提到目前国内物流的破损率大概能达到5%-6%,而国外的物流已经能把破损率控制在1%左右,提升空间还很大。鉴于此,劳卡接下来会升级产品包装,并尝试点对点的配送方式,减少物流环节。
如何建设人才梯队?
为了顺利过渡明年投产的新工厂以及进一步完善全屋定制产品的配套,劳卡今年将完成旧厂的生产线升级改造,并在原来基础上新增生产线,预计产能新增80%。而随着产能的扩张,加之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大量增加。为此,劳卡十分注重人才梯队的建设。
池芳旭坦言,当企业处于快速扩张阶段时,人才梯队建设往往会跟不上。“如果我们无法实现人才尤其是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快速复制,这将会制约我们今后的快速扩张。”因此人才培养,尤其是生产人才的培养是劳卡今年的重中之重。劳卡将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大渠道吸引人才。
一方面,从内部挖掘合适的生产人才;另一方面,从外部引进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以及富有创造力的新鲜血液——校招生。池芳旭介绍,今年劳卡会扩大跟专业院校的合作,截至目前,已与中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
池芳旭详细介绍说,校招生进入劳卡后,会经过一个半月的集中培训,充分了解企业的品牌特性、发展战略及企业文化。然后分配到具体部门,进行专项培养和训练。“生产制造这一块的人才,必须熟悉我们的生产工艺,以及具备改善现场产线的能力。所以我们会从制造技能的掌握方面进行培养,并不时让他们参与到工艺和工艺流线的改善课题中,并担任某一角色,自主展开工作。边做边教,边做边练。”经过3个月理论结合实践的锻炼并通过考核后,这些校招生才会被安排到具体的工位,担任具体的工种。
目前,劳卡的生产后端人才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严格执行专人专岗,责任到人。池芳旭最后欣慰地总结说:“劳卡的后台生产团队很认真,很务实,精益求精,以客户为导向的意识特别强。而且团队精神也很好,一旦产品出现品质问题,大家都会积极想办法,主动找根源,从源头解决问题。这种做事风格已经固化到每个人的意识里,并认真贯彻到日常的工作中。”
后记:
采访当天,窗外正下着绵绵春雨。我们坐在偌大的办公室里,安静地聆听着劳卡制造中心总监池芳旭思路清晰地分享着劳卡的生产秘钥。深谈不觉时过,天色忽已晚。持续一个小时的交谈过后,深刻感受到了池芳旭对后台生产的不懈追求和浓厚热爱。
为了不遗漏重点,池芳旭在接受采访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两张白纸上写满了他提前整理的思路。足以见得他对待工作的严谨和细致。有管理者如此,是劳卡莫大的幸运。
(文/王娟)



















